2025-03-13

雪橇犬送選票,極地民主寫新頁!解讀格陵蘭選後新局勢:反川普、緩獨、經濟務實派大勝...如何牽動北極地緣政治?

當選舉結果揭曉,政治版圖出現了令人驚訝的轉變,主張親商、緩步自丹麥獨立、且具反川普色彩的民主黨(Demokraatit)以29.9%的得票率脫穎而出。

同時,主張加速獨立進程的納萊拉克黨則以24.5%的支持率躍居第二位。相比之下,原先掌權的因紐特人共同體黨及盟友前進黨組成的左翼聯盟,支持率滑落至21.4%與14.7%。

這一結果不啻為格陵蘭政壇的一場小地震,揭示了當地政治天平正朝著「經濟現實主義」與「自主獨立訴求」的雙重方向傾斜。

(照片來源:葛望平 提供)

格陵蘭民意轉向背後的深層邏輯

分析格陵蘭選民這次投票行為的轉變,可見三大關鍵因素在背後發揮作用:

首先,經濟自主與生活穩定的雙重需求日益凸顯。

格陵蘭人面臨著複雜的現實抉擇——一方面嚮往政治獨立,另一方面又深知經濟上對丹麥的依賴。

當地每年從丹麥獲得約5.65億美元的補貼,佔GDP五分之一,若獨立則可能失去高達10億美元的經濟支持。

民主黨的務實路線恰好迎合了選民對經濟穩定的渴望,提出先鞏固經濟基礎再循序漸進推動獨立的主張。

其次,美國因素激發了民族自主意識的高漲。

美國總統川普公開宣稱有意收購格陵蘭,甚至暗示不排除武力手段,這一舉動在格陵蘭社會引發強烈反彈。

民調顯示,高達85%的格陵蘭人拒絕成為美國的一部分。這種外部壓力反而強化了格陵蘭人的民族認同感,加速了獨立進程的討論,也為納萊拉克黨的激進獨立主張贏得了可觀的支持率。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第三,氣候變遷帶來的資源新機遇改變了公眾對未來的想像。

冰川融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格陵蘭的地理與經濟前景,新暴露的土地為農業、漁業及礦產開採創造了契機。

格陵蘭擁有豐富的稀土儲備,約佔全球潛在資源的22%。這些資源潛力為格陵蘭的經濟自主提供了想像空間,支持了「獨立可行」的論述。

選民「理性抉擇」擺脫政黨束縛,獨立公投之路仍挑戰重重

選前,格陵蘭政治光譜呈現鮮明的多元分化:因紐特人共同體黨主張謹慎推進獨立,同時強調社會福利的可持續性;前進黨計劃推動獨立公投;納萊拉克黨支持迅速獨立;民主黨偏向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團結黨則強調與丹麥維持緊密聯繫。

然而選舉結果顯示,選民已不再簡單追隨傳統政治陣營的劃分,而是基於對國家前途的理性思考作出選擇。

民主黨的經濟發展優先策略與納萊拉克黨的堅定獨立訴求同時獲得青睞,反映了選民在務實與理想之間尋求平衡的集體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獨立議題始終是選舉焦點,民調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民眾堅定支持獨立,這意味著即使由民主黨與納萊拉克黨組成的新政府,未來若要推動獨立公投仍將面臨相當挑戰。

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

格陵蘭選舉結果將深刻影響北極地區的國際關係格局。從三個維度觀察,這次選舉為北極地緣政治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1. 美格關係的重新定位

川普政府對格陵蘭的強硬態度已證明適得其反,激發了當地民眾的抵抗意識。

民主黨主導的新政府可能採取更為審慎的對美策略,既拒絕美國的單方面要求,又尋求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平等合作。

美國在圖勒空軍基地的軍事存在將繼續,但格陵蘭對美國資源開採要求的態度可能更加謹慎。

2. 丹格關係的微妙調整

民主黨勝選對丹麥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傾向經濟務實的民主黨可能維持與丹麥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面,格陵蘭選民明確表達的獨立訴求將迫使哥本哈根重新評估其對格陵蘭的政策。

丹麥可能增加經濟支持以維繫關係,同時尊重格陵蘭在國際事務上的更多自主權。

3. 北極治理的格局變化

在氣候變遷加速北極融冰的背景下,格陵蘭日益成為北極航道開發和資源勘探的關鍵地區。

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可能採取更加開放的國際合作策略,尋求多元化的合作夥伴,包括北歐國家、歐盟甚至亞洲經濟體,從而改變北極理事會的權力平衡。

極地民主的獨特實踐

(照片來源:葛望平 提供)

格陵蘭的選舉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極地環境下的民主實踐。在這片人口密度極低的冰雪國度,確保每一位公民的投票權利需要克服巨大的地理挑戰。

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選務人員乘坐雪橇或雪地摩托穿越冰封荒原,將投票設備送達每一個村落;面對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完善的郵寄投票系統為居民提供了彈性選擇;在較大聚居區,電子計票技術提高了選舉效率。

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選舉方式,成為格陵蘭民主制度的獨特標誌。雪橇犬運送選票的畫面——古老的運輸方式與現代民主制度的完美融合,象徵著格陵蘭人民在極端環境中對民主價值的堅守。

氣候變遷下的發展前景

民主黨的勝選預示著格陵蘭將採取更加務實的發展策略,其核心可能包括三大方向:

1. 資源開發與環境平衡的新模式

隨著冰層退縮,格陵蘭稀土、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開採潛力大增。

民主黨可能推動資源開發以增強經濟自主性,同時建立嚴格的環境標準,避免短視的掠奪式開發。

2. 農業與漁業的創新拓展

格陵蘭南部已開始嘗試種植馬鈴薯等耐寒作物,建立了「格陵蘭實驗植物園」。

未來數十年,隨著氣候變暖,農業可能成為格陵蘭經濟的新增長點。

漁業同樣面臨變革,魚類遷徙模式的改變要求漁業政策的相應調整。

3. 北極航道的戰略布局

北極航道的開通將使格陵蘭成為連接亞歐美三大經濟體的關鍵樞紐。

民主黨政府可能加大港口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把握北極航道商機做準備。

格陵蘭獨立進程的新階段

儘管民主黨對獨立持相對謹慎態度,但格陵蘭的獨立進程仍將進入新階段。2009年的自治法已賦予格陵蘭獨立的法源依據,但實現完全獨立需要10到15年的過渡時期。

新政府可能採取「軟獨立」路線:在外交、資源開發等領域逐步爭取更多自主權,同時保持與丹麥的經濟紐帶,直到格陵蘭經濟足夠強大能夠自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選舉並未給予任何政黨絕對多數,這意味著未來的執政聯盟需要在民主黨和納萊拉克黨之間尋求平衡,進一步複雜化了獨立進程的時間表和路徑選擇。

格陵蘭的抉擇對全球意義

格陵蘭選舉不僅關乎這座島嶼的未來,更為全球氣候變遷時代下的發展模式提供了重要案例。

在氣候危機與資源機遇並存的時代,格陵蘭正通過民主程序尋找平衡點,其探索過程具有普遍啟示意義。

我個人長期專注於格陵蘭的資源變化、政治、經濟與文化局勢的觀察,多年來密切追蹤這片北極土地的轉型歷程。

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也見證了冰川退縮為當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格陵蘭人民在尋求獨立與經濟自主的道路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格陵蘭的選擇,正是人類在氣候新時代面臨的共同課題的縮影,如何在變局中把握機遇,在維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發展,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全球體系。

我將持續關注格陵蘭的發展軌跡,為讀者解析這片北極冰原上的民主實踐與氣候適應策略所帶來的深遠啟示。
 

文:葛望平

文章轉至: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