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降落在奧斯陸,加速減碳的脈動隨即可見。這座城市不僅是北歐的經濟與文化中心,更是全球永續發展的先行者。從街道上悄然行駛的電動公車,到港口旁零排放的純電渡輪,奧斯陸的綠色變革已然滲透進日常生活,成為這座城市的DNA。
這趟挪威之行,我希望以美妝綠色企業經營者的視角,探尋一個問題——當世界正面臨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挪威的低碳轉型模式能給台灣政府與企業帶來哪些啟示?同時,台灣在哪些永續領域已經領先,又能如何與北歐國家相互交流學習?
奧斯陸早在2019年就設定目標,計畫在2030年達成「零排放城市」。當我漫步在這座城市的街頭,感受到的不僅是政策的強大推動力,更是一種全民參與的堅定決心。挪威2024年新車銷量中有近九成是電動車,高於2023年的82.4%,朝著2025年全面使用電動車的目標穩步邁進。政府精心規劃出一個幾乎不需私人汽車的市中心,鼓勵市民步行、騎乘自行車或搭乘電動交通工具。在這裡,電動車不僅享有優厚的減稅優惠,更有綿密廣布的充電站網絡,甚至全球首創的電動計程車無線充電系統,讓計程車在專用道上等待時也能同步補充電力,實現能源效率最大化。
奧斯陸的計程車電動化政策堪稱全球最先進和最全面的系統之一。市政府不僅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更建立了完整的支持系統確保轉型順利進行。2020年,奧斯陸市議會通過法規,規定自2024年11月1日起,所有在奧斯陸營運的計程車必須是零排放車輛。這比原先2030年的整體目標提前了整整六年,展現了城市對綠色交通轉型的堅定決心。
為支持計程車業者順利轉型,奧斯陸市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措施:
首先,市政府投資建設了專為計程車設計的充電基礎設施。截至2024年,奧斯陸已建立了48個專供計程車使用的充電點,同時還為計程車司機提供家用充電設備補助。更引人注目的是,奧斯陸在2021年成為全球首個鋪設電動計程車無線充電系統的城市。在計程車候客區地面下方安裝了感應充電板,讓車輛在等候乘客時自動充電,司機無需離開車輛或尋找充電站,極大提高了營運效率。
其次,政府推出了財務激勵措施,包括對計程車專用快速充電站建設提供高達50%的補助,每個申請者最高可獲得200萬挪威克朗(約台幣600萬元)的資助。此外,電動計程車還享有免除25%增值稅、通行費優惠和較低的年度車輛使用稅等多重經濟紅利。
針對充電困境,奧斯陸在2024年初緊急啟動新補助計畫,積極增設計程車專用快充站,同時實施了計程車專屬充電優先使用權政策,確保司機在繁忙時段能迅速補充電能。然而,這轉型過程並非完全順利,計程車業者仍面臨著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冬季續航里程減半等實際挑戰,這提醒我們在推動電動交通時,必須全面考量配套措施的完整性。
在全球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挪威,政府透過稅務減免、增值稅豁免與購車補助等政策,有效推動企業與民眾採用電動車,特別是以租賃取代購買的方式,使更多人能以較低門檻參與綠色交通轉型。多家租賃公司如LeasePlan、Sixt、Hertz等,提供彈性租期與多款車型,讓使用者得以隨時更新車輛、享受最新科技,同時避免高額前期支出與維護負擔。
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提升電動車市場流動率,也加速燃油車汰換,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與空氣汙染,對環境與公衛皆具正面影響。以租代購的綠色模式不僅展現永續交通的可行性,更提供其他國家借鏡的政策創新案例。
奧斯陸的成功,源自於政府的前瞻性政策與全盤規劃。除了零排放交通,奧斯陸更規定市政大樓100%使用再生能源,並在建築法規中納入嚴格的碳中和標準。此外,挪威政府計畫在北海開發30 GW的離岸風電,並建立北海電網,進一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的「氣候預算」制度(Climate Budget)將減碳目標與財政預算緊密結合,每年嚴格追蹤成效,確保政策落實。
在綠色城市規劃的多面向比較中,有趣的是,台灣在面對極端氣候的城市韌性設計上,特別是排水系統方面,反而領先挪威許多。這是我此行最意外的發現之一。
挪威的降雨雖頻繁但強度較溫和,且冬季大量降雨以雪形式儲存,因此其城市排水系統主要以傳統重力排水為主,缺乏應對短時強降雨的韌性設計。相對地,台灣長期面對颱風和極端降雨的威脅,不得不發展出更為先進的防洪排水系統。
台北市近年實施的「海綿城市」計畫,透過透水鋪面、雨水花園和生態滯洪池等綠色基礎設施,能有效吸收、淨化和延緩雨水流出,不僅減輕淹水風險,更讓都市水資源得以循環利用。高雄市的「水安全網」計畫整合了即時監測、智慧閘門控制與大數據分析,大幅提升了城市應對極端降雨的能力。台中市的惠來溪滯洪公園則將防洪設施與城市綠地巧妙結合,創造了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公共空間。
我觀察到,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即使是降雨模式穩定的挪威也開始面臨極端降雨的挑戰,使得台灣在都市防洪方面的經驗與技術變得越發寶貴。這個面向提醒我們,永續發展並非單向學習的過程。每個國家基於各自環境條件和挑戰所發展出的解決方案,都能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提供獨特貢獻。台灣可以學習挪威的綠色交通和能源策略,而挪威也可以參考台灣的防洪韌性設計經驗。
從奧斯陸向北,跨過北極圈,我來到了如詩如畫的羅弗敦群島。這裡不僅是挪威的自然瑰寶,更是全球永續觀光的典範。與許多過度開發的觀光勝地不同,羅弗敦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低衝擊、高價值的永續旅遊模式。
當地的傳統漁屋(Rorbuer)被巧妙翻新成環保住宿,建築材料精心選用回收木材,取暖系統則完全來自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在漁業方面,政府施行嚴格的科學配額制度,確保魚群數量能夠永續發展,同時保障漁民生計。最讓我驚艷的,是他們如何將環境教育自然地融入旅遊體驗中。在羅弗敦水族館,遊客不只是來欣賞北極海洋生態,而是透過互動展示深入學習如何保護這片純淨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實施「海洋空間規劃」(Marine Spatial Planning),將海域劃分為漁業、能源開發、保護區等不同用途,解決利益衝突。此外,挪威政府致力於海洋永續發展,推動「可持續捕撈」政策,並透過碳捕獲、運輸及儲存(CCS)技術來大幅降低產業碳排放。羅弗敦的觀光業者也自發性採取低碳措施,例如使用氫能船隻、實施遊客總量管制,確保珍貴的自然景觀不被過度消費和破壞。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在海洋保育與生態旅遊方面有相當潛力。東海岸與離島地區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如台東長濱的海洋環境教育、蘭嶼的生態旅遊限量管制等。我們能否進一步借鏡羅弗敦的永續模式,打造更多平衡生態與經濟的海洋政策,讓台灣的美麗海岸線成為子孫後代永續的驕傲?
挪威的永續成就,不能不提到其「政府全球退休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這是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資產規模超過1.4兆美元。令人驚訝的是,這筆源自石油收入的基金,如今卻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綠色投資推動者。
基金遵循嚴格的倫理投資準則,拒絕投資武器、煙草、煤炭等不符永續理念的產業,同時積極投資再生能源與環保科技。更值得注意的是,基金以其巨大的市場影響力,積極引導全球企業朝永續方向轉型,成為推動ESG投資的重要力量。
台灣的國家級基金是否也能採取類似策略,以財務槓桿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這是值得深思的方向。同時,台灣在綠色金融和永續投資方面也有自己的亮點,例如台灣證交所推動的公司治理評鑑和永續資訊揭露制度,已開始引導資本市場重視ESG表現。
1. 政府應加速碳定價機制,推動「碳有價」經濟 挪威早在1990年就實施碳稅,目前碳價已達每噸95歐元,為全球最高水準。相比之下,台灣的碳費仍在醞釀階段。政府應該明確訂出具有實質影響力的碳費標準,並將收入專款專用於企業綠色轉型,形成正向循環。此外,應建立更完善的碳交易制度,讓市場機制發揮最大效益。
2. 企業應將ESG內化為核心競爭策略 身為綠色美妝的創業者,我深信台灣企業不能只把ESG(環境、社會、治理)當成合規義務或行銷噱頭,而應積極轉型,將永續思維融入企業DNA。在歐萊德,我們從產品原料選擇、製造流程、包裝設計到消費者使用及廢棄階段,全方位落實碳中和理念,這不只是環保責任,更是品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提升。
3. 台灣城市韌性設計經驗的國際分享 台灣在應對極端氣候方面積累的經驗,特別是都市防洪排水系統的創新設計,值得向國際社會分享。我們應建立更多國際交流平台,讓台灣的氣候適應解決方案能幫助更多國家,同時增強台灣在國際永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
4. 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打破政策孤島 挪威永續成功的一大關鍵在於其「整體政府」(Whole-of-Government)方法,環境、能源、交通、建築等部門密切協作,確保政策一致性。台灣應建立類似機制,避免各部會各自為政的現象,同時強化公私部門合作,形成更有效的永續治理模式。
從冰雪覆蓋的挪威回望蔚藍海洋環繞的台灣,我看見的不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風貌,更是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永續發展從來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或專屬責任,而是一場跨越國界的文明覺醒。
在這趟北歐之旅中,我反覆思考著一個問題:地球萬物彼此相連,人類福祉與自然健康緊密交織,那麼企業、社會與國家的界限是否也應該變得更加模糊?挪威的漁民世代守護海洋,成就了今日羅弗敦潔淨海域的珍貴資源;而台灣的先民智慧面對風雨,發展出彈性共生的生態思維,同樣值得珍視。
地球不會因為人類的國界而改變其運行法則,風雨、陽光與海洋也不會為人為區隔而改變其本質。真正的永續,應當超越傳統思維的限制,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本源。
挪威是一個自然純淨、文化高度重視永續的國家。無論是政府政策還是社會大眾意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深植人心。在探討挪威的永續成就前,我想先談談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維京船」,象徵了維京人的堅韌(Resilience)、探索(Exploration)、勇氣(Courage)與團結(Unity)精神。
這艘船,不只是航行在海上的交通工具,更是千年前維京人探索、征服與連結世界的象徵。而正是這種維京人熱於探險的勇氣精神,讓他們在永續議題上也遙遙領先,敢於挑戰傳統,為世界樹立榜樣。當全球各國仍在猶豫不決時,挪威已經大膽前行,展現了面對氣候變遷的堅定決心。
文:葛望平
文章轉至:ESG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