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我們迎來第55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地球力」(Our Power,Our Planet)提醒我們:面對氣候危機,凝聚公眾力量才能成為推動關鍵改變的原動力,特別是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量提升三倍的全球目標。
就在地球日前一週,我們完成了一場跨越16,400公里的氣候對話。《北極的最後一塊冰》國際論壇將格陵蘭冰川的警訊帶到台灣,連結了極地與島嶼、科學與文化、警訊與行動。在這場對話中,我們看見了地球日精神的真實體現——只有當知識轉化為行動,警告轉化為改變,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地球日所承載的願景。
台北高雄是否已做好海平面上升2公尺的準備?
「即使全球此刻完全停止碳排,格陵蘭仍有3%的冰體註定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27公分。」
在論壇中,來自聯合國 IPCC 的冰川科學家威廉・柯爾根博士(Dr. William Colgan)基於最新模型提出這項驚人預測。更令人警醒的是,台灣位處低緯度地區,海平面上升幅度將高於全球平均。若我們延續現有的碳排放路徑,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至2公尺以上。
將這些數據投射到台灣的地圖上,結果令人不安:到2150年前,台北與高雄面臨海平面上升兩公尺的機率將超過50%。在更極端的模型中,存在5%的可能性海平面將上升近五公尺。
這些冰冷的數據背後蘊含的是一場深刻的倫理辯證。當科學已清楚預示未來的風險,我們選擇無視、推遲或折衷,實質上是對未來世代的集體背叛。當我們明知後果,卻依然延續危害環境的行為模式時,我們還能宣稱自己擁有道德正當性嗎?
你我的碳排放,正摧毁著因紐特人的家園
威廉博士的科學數據得到了一位特殊見證者的印證。奧倫努阿克(Olennguaq Kristensen)是一位49歲的因紐特獵人,從13歲起便繼承了世代相傳的狩獵技藝,如今已是四子三女的父親,五個孫子的祖父,同時也擔任當地獵人協會主席長達15年。他與妻子Naduk生活在格陵蘭西北部偏遠的薩維西維克(Savissivik)聚落,飼養著45頭雪橇犬——在北極冰原上不可或缺的工作夥伴。
在論壇中,當奧倫走上台前,他並沒有用複雜的模型或數據震撼現場聽眾,而是平靜地說出一句話:「我來的時候,還知道怎麼走回家。但現在,冰已經開始融化,我不知道該怎麼回去了。」
這句話在簡單中承載了極深的含義。他告訴我們,海冰退縮改變了傳統狩獵路線,冰層變薄增加了生命風險,獵物的遷徙模式也被打亂。這些不僅是環境變化的表象,更直接衝擊著因紐特文化的存續根基。
抵達台灣的前一天,奧倫收到家鄉朋友的消息:原本7月才會開始融化的冰路,現在已經開始變薄。「如果我找不到雪橇可以通過的冰路,我該怎麼回去見我的家人和45頭雪橇犬?」他問道,語氣平靜卻難掩憂慮。
這種憂慮的源頭來自全球碳排系統,包括我們共同建構的經濟模式、生產方式與生活選擇。這不僅關乎個人日常行為,更是企業營運模式與政府政策的根本課題。當工業生產依賴化石燃料、供應鏈設計忽視碳足跡、城市建設未考量節能減碳等,這些系統性的決策累積成對北極環境的巨大影響。根據威廉博士的研究,台灣的碳排放強度在全球相對較高,而這些看似抽象的數據,實際上正轉化為奧倫腳下日漸變薄的冰層。
頭頂的太陽、初觸的大樹、時速300公里的雪橇
在台北的日子裡,我陪同奧倫走過城市街道,看著他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流露出驚奇。「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太陽在頭頂上,」他仰望著台北的天空說道,「在我的家鄉,太陽永遠低懸在地平線上。」
他的世界沒有樹木,而當他在台北第一次伸手觸摸一棵樹時,那份如孩童般的驚奇讓我深受觸動。他第一次感受綠蔭與濕潤的春季空氣,第一次走進高樓大廈、驚喜地告訴北極的家人他第一次搭了時速300公里的雪橇(高鐵)。
這些「第一次」的體驗,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同時也提醒我們: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危機。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環境劇變,他們失去的不僅是生計方式,更是世代相傳的知識體系與價值觀——那些構成「我們是誰」的核心要素。
從北極到台灣:一場必要的跨界對話
這次國際論壇源於2021年8月14日的歷史性事件——北極格陵蘭冰蓋降下了有史以來第一場雨。這不是抽象的氣候數據,而是自然界發出的明確警訊,我決定發起《解凍格陵蘭》計畫,出資100萬美金拍攝紀錄片。2022年,當我親赴格陵蘭,親眼目睹巨大冰川以震撼人心的速度崩解入海時,我深刻明白:氣候變遷不再是未來式,而是正在進行式。
2023年《解凍格陵蘭:拯救馬紹爾》紀錄片正式受邀於聯合國全球氣候峰會COP28進行全球首映,震撼了國際。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的數據告訴我們,2024年地球暖化幅度已突破攝氏1.5度的臨界點。我們決定在2025年的地球日前夕,力邀IPCC科學家與格陵蘭因紐特獵人來台,舉辦這場前所未有的國際論壇。
2025年4月14日至16日,我們在台大、台北市府與高雄舉辦論壇,放映《解凍格陵蘭:冰的顏色》紀錄片,將抽象的科學數據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連結,將遙遠的危機轉化為身邊的行動契機。在台北,與會者從城市治理、教育轉型到生活方式變革展開對話;在高雄,當地產業領袖與市府官員探討了從碳權交易機制到基礎設施氣候韌性的具體策略。
企業行動:從認知到實踐的轉型之路
作為歐萊德的創辦人,我深知企業在氣候行動中的關鍵角色。氣候變遷已不再是信仰問題,而是關乎理解與選擇的現實課題。當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發,氣候調適已成為企業與社會必須面對的必考題。
我們堅信:「企業財團不應再恣意地耗盡自然資源製造氣候炸彈,而理當成為社會中提供美好產品與服務的公民角色。」只有當企業將永續思維融入其DNA,而非視為附加價值時,真正的轉型才能發生。這正與2025年世界地球日「地球力」主題緊密呼應——推動能源轉型,實現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量提升三倍的全球目標。
從共識到行動:重新定義「希望」
在三場論壇中,我最深刻的體會是看見「行動共同體」的萌芽。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專業領域的參與者,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開始尋找各自在這場全球轉型中的定位與責任。
論壇結束後,我收到許多青年學生的訊息。一位研究生寫道:「原來冰川離我們這麼近,原來我也可以做些什麼。」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卻是所有實質變革的起點:當個體認識到自己與看似遙遠的問題之間的聯繫,當他意識到自己行動的可能性與意義,真正的改變才有發生的基礎。
論壇最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政府與個人應是改變的起點,而企業則緊隨其後。這正是推動轉型的關鍵——制度引導方向、企業創造動能、個人實踐選擇。三者缺一不可。我深信,只有凝聚共識、跨界合作,才能真正擘劃屬於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路徑。
這也迫使我重新思考「希望」的本質。在氣候危機的脈絡下,希望不應該是一種盲目的樂觀或對技術救贖的期待,而是一種選擇與責任。希望不是等待明天會更好,而是決定今天必須有所不同。
即便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奧倫仍然堅信:「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這句話,所期盼喚起的,是我們每一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領袖、教育家乃至個人行動者的共同責任。這正是地球日的核心精神——凝聚力量,推動改變。
We know the solution,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奧倫來台灣的最後一天,他被問及最擔心什麼時說:「我擔心的不只是冰層,還有我們的存在方式。如果冰不再可靠,獵物改變遷徙路線,我們的狩獵技巧失去用武之地,那麼,我們還是因紐特人嗎?」
這個問題深深刺痛了我。它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超越了純粹的政治與經濟範疇,成為一個關於文化、記憶、身份與存在方式的根本議題。它質問我們:什麼是真正的進步?什麼是有意義的發展?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們正站在某種意義上的「冰之界線」——舊有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形成的臨界點。在這個時刻,我們面臨的不只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物理挑戰,更是一個重新定義人類與地球關係的哲學時刻。
面對氣候危機,我們已知解方。企業必須率先實踐碳中和目標與淨零轉型策略;政府應建構良性的制度支持勇於當責的企業;而個人選擇,就是永續的最後一塊拼圖。我們知道解決方案是什麼,還在等什麼?
冰的崩解不只是危機,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文明的盲點與侷限,同時也揭示了改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奧倫回家的冰路可能已經改變,我們面對氣候的路徑也不必照舊。
在這個世界地球日,當我們響應「地球力」的號召,凝聚力量加速能源轉型時,願我們記得那位來自極地的獵人,記得他對太陽、對樹木的驚奇,記得他對回家之路的擔憂。願我們都不因熟悉而忘記珍惜,不因擁有而忽略保護。
如果還來得及,那就從現在開始。如果已經太晚,那麼更要立刻行動。因為在氣候變遷的時間軸上,每一刻的延遲,都會以幾何級數擴大未來的代價。
地球不會等我們準備好才發出訊號。而今天,來自北極的聲音,已在台灣響起。讓我們在這個地球日,以行動回應這聲呼喚,共同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Together Greener。
文:葛望平
文章轉至:ESG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