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類」是生活中健康食材的選擇之一,也是餐桌上常見的料理,但是常見的農作物,在台灣卻有煥然一新的種植方式。平溪山區中有個養菇場,選擇使用有機農業廢棄物,取代過往砍伐木材消耗樹林的種植方式,提供你我大家永續食材的選擇,一個消費者與生產者攜手,對環境友善的循環經濟模式,就此展開!


 

廢物再利用 點亮永續農食的未來

養菇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清新的空氣和潔淨的水質,而平溪正是擁有絕佳條件的區域。與熱鬧的十分老街擦肩而過後,彎入小徑找到藏身山區中的「米大菇食」, 與一般養菇場不同的是,在這裡你找不到段木、或是用木屑製成的太空包,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咖啡渣、竹屑與稻稈,這些在傳統上被視為廢棄物的農業廢料經過高溫殺菌之後,其實是非常適合種菇的介質。

米大菇食創辦人鄭任凱拿起他引以為傲的「大樹包」,告訴我們這個永續種植農法,是他遠赴歐洲學習來的,將一個循環中的廢料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養分,讓種菇重返大自然的永續循環系統。採用「大樹包」介質種植方式,不僅可減少樹木砍伐與碳排放,也解決農業廢棄物的問題,而生產後的菇渣繼續回饋附近有機種植農家,作為肥料使用,讓廢料再循環,發揮其價值,就連「大樹包」的塑膠袋,也是可生物分解材質,從枝微末節更是可看見鄭任凱對零廢棄的堅持。

_MG_0670

 

對環境的執著 讓善的起點逐漸茁壯

在2015年10月成立的米大團隊,其實目前仍處於辛苦站穩腳步的階段,回想兩年前創業當初,即便取得養菇介質的知識,也投入研發與設備成本,但還需要養菇的技術。菇是很敏感的農作物,對於溫度、濕度、光線、震動甚至是受風的方式,都相當要求,經過不斷嘗試,直到7個多月後,才順利產出第一批產品,而他心存感激所有相助的貴人,讓他在跌撞中一路成長。

菇的生命力,來自純淨,為了讓菇長的健康,鄭任凱挑選有機種植的馬鈴薯,並細心熬煮作為培養液,加入洋菜粉做成凝膠,細膩到「菌種」培育也都親力親為,每個環節以天然為最重要原則,堅持下去的力量來自於問著良心:「沒有人會回饋你,但是對環境好,你要不要做?」這個答案從他的堅守中,已顯而易見。

_MG_0618

 

在地 低碳 永續 生產者與消費者攜手守護環境

平溪位在新北市鄰近大台北消費市場,相較台中新社養菇產地,運送農產品距離短,可大量降低碳足跡,更可保持產品新鮮度,當然也符合鄭任凱期望提供消費者在地、低碳、永續食材的心願。

米大菇食依照四季更迭種植不同菇種,炎熱時節就以木耳為主,涼爽氣候種植蠔菇,而蠔菇是台灣市場上比較少見的菇種,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它,米大團隊也經常到台北有機農市集擺攤,僅以清蒸方式料理蠔菇,保留最自然的清甜,極佳Q彈口感,擄獲消費者的胃;接者再慢慢介紹,蠔菇的種植採用有機介質和永續循環,拉近更多人的心,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攜手守護環境,創造改變。

_MG_0605

 

以自身力量喚醒共識盼出未來的美好淨土

對於米大菇食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還是「把菇種好」,讓逐漸上軌道的商業模式,達到穩定產值與收支平衡,但對於未來鄭任凱還是有期望的,最終希望藉由自身經驗,幫助更多有意加入永續農業的創業者,當一群人都在為環境努力,因永續而生的淨土,循環經濟的願景,也就在不遠的眼前了!